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 周淑菁
在醫院的物理治療室裡,障礙程度不一的孩子各自在角落裡努力做著復健,有人咬緊牙關在跑步機上緩緩練習走路,有人雙手撐在大球上練習支撐及腹肌力量,隔壁教室還不時傳來因拉筋痛得嚎啕大哭的聲音。這樣的場景,是許多身障兒童的日常,不論是把握黃金治療期或是為了維持、延緩身體退化等各種原因而讓他們忙碌奔波在不同的醫院或治療室,但原本這樣年紀的孩子,該是在遊戲場盡情的奔跑歡笑,但身障兒童卻只能把「復健」當遊戲,在空間有限、哭鬧聲不斷的復健教室裡,填滿他們的童年回憶。
遊戲是兒童的天性,公園遊戲場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與性格養成的最佳場所,但我們卻很難在這裏看見身障兒童的蹤影,不論是沙坑、磨石子滑梯或是清一色的罐頭遊具,因為沒有無障礙的設計而讓肢體障礙兒童難以參與,也由於遊戲需求長期被忽視,讓他們從小無法和朋友、同儕玩在一起,致使他們在人際關係與社會經驗的養成上出現困難。因此,我們身障童盟致力打造一個人人皆可參與,並以無障礙為基礎,結合公平、 融合、 聰明、 獨立、安全、積極、舒適為原則,滿足多元族群及多樣需求為概念的遊戲空間,將原本枯燥乏味、身障兒童難以靠近的罐頭遊戲場,逐一變身為所有人都可及可玩的「共融遊戲場」,不僅翻轉了過去以兒童為遊戲主體的舊思維,更是開創了台灣前所未有的遊戲場革新運動。
共融遊戲場在國外已推行多年,但在台灣卻是一個全新的開始,所以在推動的過程中,經常要面臨觀念衝突與需求排擠的問題。當我們在說「共融遊戲場的遊戲對象是包含所有人」時,多數人聽了嗤之以鼻、不以為然。當我們在說「遊戲場如果能考慮長者的遊戲需求」時,有人笑說他們只想要體健設施。當我們在說「讓身障兒童走出復健教室回到遊戲場」時,有人覺得遊戲對他們來說根本是多餘,甚至更有人說「共融」只是政治同情心下的亮點。即使我們認為推動共融是一件立意良善、公平正義的事,卻仍然有各種的打擊在阻礙著我們,回想當初如果我們沒有傻傻的做、傻傻的說、傻傻相信一切的努力會夢想成真,就不會看到滑梯上身障兒童大聲地歡呼,也不會看到坐輪椅的孩子和朋友一起在旋轉盤上開心的嬉鬧,更不會看到輪椅鞦韆上的長輩開心又令人動容的畫面。
從大方向的政策推動,到小社區的落實參與,我們以『自己的遊戲場自己做』的方式,讓各族群有機會參與遊戲場的改變過程,讓天馬行空的想像成為貼近生活的真實存在。透過遊戲場工作坊,我們讓不同能力、障別的孩子共同創作,讓大家透過遊戲、互動、創作的關係,自然看見、認識、學習與理解彼此的不同。有人說「把不同能力的人放在一起合作與互動是困難的」,也有人說「為什麼不選擇比較好操作的方式?」但我們本來就存在於一個多元複雜的世界,一個城市的進步,在於人們懂得關懷分享、擁抱差異,相互同理時,『共融』就是要創造一個讓所有人可以平等參與的環境,並讓它自然發生在各種的生活空間裡。有人說這個理想太困難了,只有傻子才會想要改變世界,但我們自許不要當個只會享受別人努力成果的人,如果有機會,還是勇敢當個堅持理想、付諸行動的傻子吧!